发布日期:2024-11-04 12:48 点击次数:117
一、什么是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支持对方挖掘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能。
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的工作,协助被教练者洞察自己的心智模式,使之对内调整心态,挖掘潜能、对外探寻可能性,从而有效实现目标。
教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描述:
P = p - i
表现= 潜力- 干扰
通常,人们往往关注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期望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表现。而其实,除了提升潜力之外,减少干扰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可以提升自己的表现。而这就是教练要做的工作了。
客户心态的干扰,往往来源于他的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学说所持的确信无疑、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信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点、评判事物的标准和内心深处的行为动机。信念不是先天的,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信念形成后难以改变,即使以后在认知层面上对信念产生疑惑,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既定的信念。
信念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和个人具体经历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基于不同的信念,人们就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各人总是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判断是非对错、好坏优劣、能行与否。
毫无疑问,是非观在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人生的大是大非!可是人们往往把自己认定的是非观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执着于自己信念的“正确”。其实所有的信念都只不过是每个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等原因所得出来的观点,而这些大大小小的信念不会在任何时候都正确。就算你觉得正确,别人也未必认同。
图片
如图所示,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大量信息,我们的信念系统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决定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个信念系统运行是自动化的,我们虽然每天在使用,却几乎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往往把“结论”的来由归咎于客观信息。其实,客观信息只是诱因,真正其作用的是我们内心的信念系统——也就是教练定义中所说的“心智模式”。
更麻烦的是,这个隐藏在人们心里,却无时不刻地控制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指挥中枢如此强大,以至于本来应该听从我们指挥、为我们所用的信念系统实际上却操控着我们。
这种操控,表现形式就是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的态度是下意识的。就算我们的态度妨碍了我们,我们都毫无察觉。正是这样一些下意识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则制造了种种结果。所以,溯本归源,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你需要调整你的行为;而调整行为的关键,是检视行为背后的信念。
说到底,我们的信念其实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视角。有了这个视角,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因为我们一直从这个视角看出去,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些,我们甚至忽略了其他视角,抗拒其他视角,否认其他视角。这也就导致我们活在了片面的世界、有盲区的世界里而浑然不知。
因为有了盲区,我们就得出了许多片面的结论,认定这个不可能、那样不可以,这个不应该、那样不正确。教练的工作,就是协助客户拓宽视角、打破框框,发现盲区、跳出局限。从而做到原先自己认为做不到的目标。
图片
教练认为,在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你的信念对不对不重要,有助于你还是妨碍着你才重要。换句话说,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那么,教练如何促使客户愿意去检视、拓宽自己的信念呢?
教练工作的着眼点,围绕着被教练者的“成果”、“体验”、“学习”三者来进行。面对着自己制造出来的“成果”,教练会邀请客户去评估,自己满不满意?现在的“体验”开不开心?从中有些什么醒悟?“学习”到一些什么?
要想有效的支持到客户,教练在教练过程中要与对方建立平等的、互动双向、互相信任的关系;承诺于被教练者的承诺,支持被教练者达成其目标。
教练,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看人之大”!他相信:
每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
二、教练的四种能力
教练是通过聆听、区分、发问、回应这四个基本能力来发挥作用的。它们是教练技术最基本的元素。要想成为一名好教练,需要在教练过程中,娴熟地综合运用这四种能力。
(一)、聆听能力
“聆听”是教练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教练需要通过聆听来搜集信息、资料,如何可以听得更多、听得更全,听到被教练者真实的状态,这对教练的聆听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般人的聆听,往往注重的是对方说话的内容,而对于教练来说,内容只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教练的“听”,包括:内容、音量、音调、语速。
很多时候,我们听不到不是因为听力不好,而是在听的时候不自觉地干扰了自己:
* 一面听一面在心里批判、否定;
* 一面听一面在心里演绎,实际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
* 一面听一面在心里过滤,选择性地听。
有效的“听”,要以被教练者为中心:
* 专注(专注于客户,不分心,活在当下)
* 求知(虚心、好奇地接收客户传递的信息)
* 开放(不会因为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差异而排斥抗拒客户的信念)
1、“3R技巧”是一个有效提高听力的工具:
(1)Receive 接收——全方位接收,关注所有信息
(2)Reflect 反映——听的过程与对方有联系,用声音、动作等向对方反馈:
你说得很快/慢/大声/小声;
这一点你重复了2遍;
我没听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请再说一次。
(3)Rephrase 复述——重复听到的信息,求证以确保无误:
你想说的是……对吗?
我概括一下,你的意思是……,对不对?
我听到你说的是……
2、教练聆听的重点
(1)出发点(动机)
教练要透过对方话语表面信息去洞察他的心声,洞察那些埋藏在话语背后的潜台词。也就是说,教练要通过这些心声、潜台词去探究被教练者的心态。
(2)情绪(喜怒哀乐)
情绪的波动往往是因为当事人的信念受到冲击,也就是说,洞察情绪,是我们探明对方信念的捷径。另外,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情绪,有助于教练与对方建立联系。
(3)假设(信念、思维模式)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源自他信念的驱动。而他的信念往往会在他言语中的假设里流露出来,教练首先要有能力辨明对方的信念,才能协助对方从中反思、醒觉。
3、特别提示:
即使教练认真聆听,你听到的客户心声(出发点、假设、情绪)严格来说也只是教练的一种判断,因此万万不可认为,你的判断一定准确。我们还要与客户求证,在聆听和求证的反复过程中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二)、区分能力
区分能力,是指一个人分辨事物之间的异同之处的能力。人们说一个人是专家,其实是说他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区分能力。
教练能否支持到被教练者,往往与“区分”有很大关系。被教练者没有自我反省、不愿意迁善,通常是由于没有洞察到自己信念当中的盲点。所以,教练不仅要在聆听中能够洞察、区分到客户信念当中的盲点,还要有能力在与被教练者的沟通中有效使他感受到这个区分,从而发现自己信念中妨碍自己进步的盲点。如果说,聆听是教练能力的基础,那区分就是教练能力的核心了。
1、区分什么
教练是在信念的领域支持被教练者的。也就是说,教练要在被教练者的信念层面上去作区分,从而使被教练者在内心里拨云见月:
(1)、拓宽客户的信念;(2)、协助客户发现自己的盲区;(3)、促使客户反省。
2、区分的例子:
中国人喝酒VS 欧美人喝酒:
中国人喝酒时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欧美人喝酒时重视的是人与酒的关系。
困难VS 机会:
一天,17岁的大卫到战场上看望他哥哥,见他们不敢与巨人战斗。便问:“为什么你们不起来和巨人战斗呢?”他的哥哥回答说:“难道你没看见他那么高大,很难打倒他的。”但大卫却说:“他的确很大,但不是太大了打不倒,而是太大了他逃不掉。”于是大卫勇敢地和巨人战斗,用一个投石器杀死了巨人。
人们对待眼前的障碍有两种态度,乐观的人把它看作成功的台阶,而悲观的人则把它看成前进的绊脚石。
真的难VS 觉得难:
也许你以为是因为事情难所以我们不敢做,而真相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治病的良方
一位富翁向苏格拉底诉苦:“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不知该吃啥。”苏格拉底说:“我倒有治你这种病的良方。”富翁忙问是什么方子,苏格拉底回答:“啥也别吃。”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苏格拉底在准备服毒自尽的时候,站在身旁的门生阿希罗多悲伤不已。他说:苏格拉底呀,你被这样不公正地处死,真让我悲痛欲绝……苏格拉底平静地说:亲爱的阿希罗多,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地处死吗?
3、怎么区分
客户对事情有一个看法(信念),区分是协助客户发现他对事情看法的不成立,换句话说,区分是带客户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做区分,其实是切断客户信念中的因果关联。
4、区分的切入点
教练的区分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进行:
(1)事实vs 演绎vs 真相
人们在表达的时候,会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演绎,教练要协助被教练者将二者区分开来,以便发现真相(真相--导致事情如此的真正原因)
(2)目标vs成果vs渴望vs 障碍
目标与渴望的关系在于:渴不渴望,是目标真实与否的试金石!渴望的强度与目标对被教练者的重要性成正比。目标的重要性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渴望,唤醒内心的潜能去战胜所有的障碍,拿到我们的成果。另外一种情况是:目标与渴望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如果被教练者的渴望与实现目标不吻合的话,其中必定存在障碍。而障碍的干扰,会影响被教练者实现与目标相同的成果。
同样,如果客户的成果与目标不一致甚至背离,教练需要探究客户的信念系统,也就是要找出妨碍客户实现目标的那些信念(障碍)。
5、区分的形式
教练表述区分的常见形式有:
1、提出问题;2、直接指出;3、运用比喻。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直接指出”:直接将区分告知对方即可。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上手。随着我们持之以恒的锻炼,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发问、比喻等其他区分形式,让教练语言更加生活化、更丰富多彩;增强区分的冲击力、感染力。从而令客户从区分中得到更大的启示和收获。
提示:教练运用区分这个能力去支持客户之前,首先聆听出客户的信念,然后辨别客户的信念是否有助于客户实现目标,有帮助的,无需处理;妨碍的,进行区分。
(三)、发问能力
“发问”是沟通中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帮助教练更有方向地去聆听、进一步挖掘信息的利器。思考是发问的前提,柏拉图说得好:“很多时候,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有效的发问对被教练者的帮助是巨大的。
1、洞察发问的出发点
教练的心智中也蕴含着自身的价值取向。若不留意,会妨碍我们更有效地支持客户,而这对教练过程来说是危险的!所以,在发问的时候,我们要区分自我和角色:关注被教练者的目标,只要目标符合道德和法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而不是批判性的问题。
当你问批判性问题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产生负面的看法。你的发问,往往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你的发问,容易带有指责而引起双方对抗。
而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意味着你愿意探索新的可能性,对方能感觉到你是在支持他,能创造和谐的关系。
2、清晰发问的目的
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多用于教练的开始阶段;
启发可能——启发被教练者看不同的角度、突破局限;
收窄选择——提供取向让被教练者选择,使范围更明确;
引导方向——引发被教练者看某些特定的方向;
挑战信念——冲击被教练者的信念,支持其迁善,多用于心态迁善;
测试状况——检测被教练者的真实状态;
拿到宣言——拿到被教练者的下一步的行动与成果,多用于行动计划。
3、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被教练者的回答不会被问题限定范围和取向。例如: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封闭式问题:被教练者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简要地回答。例如:你对结果是否满意?
体会一下,这两种发问方式带来的不同感觉:
(1)、A:你上个月的业绩下滑了30%,到现在你都没反应,你是不在乎还
是没发现?
B:你上个月的业绩跌了30%,到现在你都没反应,什么原因?
(2)、A:你近来常常迟到,我注意到你的表现也不如从前,你知不知道这
样下去很危险?
B:你近来常常迟到,我注意到你的表现也不如从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3)、A:这么简单的任务,至今还没完成,你是不是人手不够?
B:这么简单的任务,至今还没完成,有什么障碍?
能否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发问形式,是教练是否善用发问的一个重要标志。基本上,开放性的问题会协助我们获取更多、更详尽的资料;而当我们冲击被教练者信念、挑战他承诺更高宣言的时候,封闭性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4、教练型发问VS顾问型发问
顾问的发问往往关注事情的处理,而教练的发问是透过事情关注人的心智模式:
在教练的眼中,事情是一面镜子。教练往往会带客户去看:“从这件事情中,你发现什么关于你自己?”
在教练的发问模型中,从事情(成果)入手,转至体验,然后进入自我反省(学习)
图片
5、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练可以促进对方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天,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请问什么是道德?”
路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又问:“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路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欺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满意地笑了,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时,注意提问具有探究性,让对方尽可能多地参与对问题的探索。发问后关注对方的反映,要给对方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让对方通过探究教练所提的问题,自己发现答案。
6、发问技巧:上堆下切法
“上堆下切法”这个发问技巧可以探寻被教练者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上堆),或者协助他看到实现同一目的的其他选择(平行),或者深入到对方话语中更细致的部分(下切)。
例如,被教练者说:“我喜欢看书。”
假如你问:“看书有什么好处?”你就是在做“上堆”的工作,找到看书的动机。
如果你问:“你喜欢看什么书?”你就是在做下切的工作,了解相关的细节了。
上堆另一个用途是取得与被教练者的共鸣。
例如,对一个经常用责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的母亲,
教练问道:“你经常责骂孩子是想得到些什么?”
母亲回答说:“我想他更懂得照顾自己,让我不用这么担心。”(动机)
或者,教练说:“其实,你这样都是想他好,对吗?”(建立共鸣)
下切法能帮助辅导员快速地取得清晰细致的资料。
一位女士投诉:“丈夫对我不好”。
教练问:“他对你怎么不好?”
女士说:“在家里他总是骂我!”
教练问:“在家里的什么情况里骂你?”
女士说:“我不肯把电视机的音量关小一点,他就骂我。”
除了上堆和下切,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平行”。平行是与所说过的处于同一个性质层面的其他可能。在上面的例子里,与“看书”平行的可能是画画、唱歌、看电视,也可能是运动、旅行。
总的说来,上堆的目的,是找出被教练者所追求的价值,即他行为的正面动机,以便找出其他更正面、更能实现目标的行为去取代过去的行为。
另外,上堆还可以透过读懂对方的心去建立与被教练者一致的气氛,从而创造出被教练者开放自己、允许被教练的状态。
平行,是为了引导对方注意到实现同样目的、价值的不同方法、其他途径,找出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更佳选择,使思想更开阔和行动更加有效。
下切,则可以弄清楚被教练者的内心的意思,在说过的内容里面调细焦点,把其中的某些部分放大,使之清晰,就像用一只小钳子把内容中不清晰的资料检出辨明。
(四)、回应能力
“回应”,就是把自己当下对对方的感受反馈给对方。教练的“回应”,就是要求教练做被教练者的镜子。运用这个能力对许多初学教练者是一个挑战!因为,当教练给“回应”时,可能面对的是被教练者的抗拒。因此,初学者往往不敢回应。但是,缺少了回应,教练的力量是不完整的。“回应”作为直接反馈被教练者真实状态的工具,最能体现教练作为一面清明的“镜子”的能力。所以,掌握好回应这个能力,是每一位教练成长道路上必须跨越的栏杆。
1、什么是回应
不少教练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自己回应对方不足的地方,对方不但不接受,还很生气,甚至双方的关系因此而搞僵。搞到自己缩手缩脚。这恰恰说明,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回应。首先,回应是源于自己的体验,其次,回应是你为了支持客户而贡献你的体验。因此,既然回应是我们的体验,那么就与对错无关!概括来说:回应=贡献你的体验
回应的目的是: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盲点,让对方认识到需要学习及改善的地方。
2、有效回应的关键
回应能否有效,关键在于教练回应时的焦点。
正确的焦点:在被教练者身上à我贡献我的体验,无关对错。
错误的焦点:在自己身上à证明我是对的,被教练者是错的。
大部分初学者运用回应的障碍都源自于此。所以,当我们发现给“回应”无效的时候,首先要马上检视自己,看看是否焦点出了问题。以下这些情况都是焦点在自己身上时,经常犯的错误:你以为在回应,其实是在打击、讨好、发泄、讽刺。
所以,要给好回应,首先检视自己的出发点是否是贡献!
3、回应的技巧
回应,没有固定的句式或言辞。既可以直接指出,也可以运用比喻。作为教练要加强自身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回应增强感染力、震撼力。
在给回应的时候我们还要以真诚而直接的态度来进行。被教练者是否感受到教练贡献的心,是你的回应能否生效的关键,因此真诚的态度至关重要;而直接坦率的态度也是你真正把焦点放在被教练者身上的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回应的三要素:
*明确——准确表达你所回应的内容,含糊不清无法有效帮助被教练者
*平均——回应是关于被教练者真实的综合状况,不要仅仅关于负面的
*即时——回应最有效的时刻是当下的瞬间,回应没有“过去式”
注意:委婉的批评不是回应:
*你有很多优点,但是……;*你的方案挺好,不过……。
建议也不是回应:
*你最好……;*你应该……;*你可以……。
4、留意被教练者的反应
回应的目的是帮助被教练者洞察自身的盲点,从而愿意迁善。鉴于回应对被教练者产生的冲击,即使教练是在完全贡献自己的体验,客户也可能有负面的反应。作为负责任的教练,给完回应后我们要注意被教练者的反应:是接受、自我检视,还是在解释、争辩、自我保护、选择性接收甚至是在抗拒呢?
面对被教练者的负面反应,教练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特别注意避免以下的方式:
视若无睹、继续回应;据理力争、严辞重责。
5、如何处理被教练者负面反应
首先自己在情绪上保持平静,在心态上包容被教练者的任何反应。检视自己焦点是否真的放在支持被教练者上。然后,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处理技巧:
(1)、这只是我的看法,你可以不接受的。——安抚被教练者的情绪,表明教练贡献的立场。
(2)、似乎你对我的看法很抗拒。——邀请被教练者检视当下的心智模式,贡献给被教练者当下的体验。
(3)、你是否觉得我在说你“错”了?——测试对方的抗拒点,以便对症下药。
(4)、你抗拒的是什么?——协助被教练者厘清内在的干扰。
三、教练步骤
教练支持被教练者的过程是有着一定的章法、套路的。按照教练步骤完整地去进行教练过程是成功地支持到被教练者的保障。而接下来,我们要掌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先后秩序的四个步骤:厘清目标——反映真相——心态迁善——行动计划。
(一)、厘清目标
*与被教练者确认他渴望实现的愿景;
*与被教练者确认他希望教练支持的是什么。
教练步骤第一步是“厘清目标”。特别强调:这个目标,必须是他自己选择的,不可以是教练灌输或强加给他的。因为,只有当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真正渴望的目标时,他才会迸发出最大的能量。所以教练不要仅仅停留在知道被教练者想做到什么的层面,我们还要探究他为什么想做,是什么原因让被教练者设定了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厘清目标的关键,在于探究并揭示被教练者目标背后的价值。做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厘清了目标。因此,任何时候,教练都不应该仅仅关注被教练者某件事情、某个阶段的期望,而要把关注的目光探得更远、究得更深。
目标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启发性目标----宏大的、令人兴奋的,是一个人或企业长远努力的方向。
第二类:表现性目标——具体明确的、有时间限制的,达成后可见成果的。
第三类:行动性目标——为了达成表现性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
众所周知,尽早地为自己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教练过程中,教练步骤的第一步:“厘清目标”,往往就与被教练者自我的人生长远规划密不可分。而了解被教练者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提升的正是教练的宏观感。此外,探究并揭示被教练者目标背后的价值,还可以帮助教练协助“心态迁善”后的被教练者制定出具体有效的“行动计划”。
所以,厘清目标的关键,在于挖掘出蕴藏在被教练者目标背后的动机,探明其中更深层次的推动力。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基于以下三种出发点来制定自己的目标:
反应——制定目标的动力源于对别人状况的反应;
需要——制定目标的动力基于渴望获取某些东西而为之;
价值——制定目标的动力源于渴望实现生命中“使命”
在这三种出发点中,基于“价值”制定的生命计划会最坚实,因为被教练者心中那幅愿景画面会激励被教练者面对挫折的时候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直至成功!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愿景时他的生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在厘清目标这个环节里你如何知道你已经做到位了呢?检视点如下:
1、教练清晰客户的目标;
2、教练清楚客户需要的支持。
(二)、反映真相
*令客户发现自身上妨碍目标实现的盲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的这番话,为教练的“反映真相”作了最贴切的注解。教练是一面镜子,中立、如实、直接地把被教练者的行为、心态反映出来。具体地说,教练的反映真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被教练者的言行是否一致?
* 被教练者的行动与结果是否匹配?
* 被教练者的信念与目标是否相左?
* 被教练者的“看法”与其他人“看法”的差距。
教练反映真相的资料从哪里来?还记得那个教练的三角形吗?“成果——体验——学习”,真相往往就在面对那些成果、体验的学习(反省)过程中显现出来。
如果被教练者目标尚未实施,只是在筹划当中,那么如何反映真相呢?这个时候,真相往往就在他为实现目标制定计划的态度上,是全力以赴还是吊儿郎当;是周密严谨还是丢三落四。
要特别提醒教练的是:包括教练在内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评判别人的举止。教练要警醒的是,作为一面镜子,我们务必要有“空杯”的心态。放下自己的好恶,焦点放在支持被教练者成功的位置,与被教练者建立起平等、信任、真诚的关系。只有这样,教练才能更好的“反映真相”,支持到被教练者。
在反映真相这个环节里你如何知道你已经做到位了呢?检视点如下:
* 令被教练者清晰目前自己的位置、状况;
* 令被教练者发现自己在相关事件中信念上的盲点;
* 令教练者看到这些盲点是如何干扰自己实现目标的。
(三)、心态迁善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归根结底,一个人的迁善体现以下的两个方向:
* 选择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信念替代原有的限制性信念;
* 采取更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一个人心态迁善的动力,首先来源于他对目标的真正渴望并看到自己目前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教练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提高的意愿和动力,只要目标是他真正想要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会对当事人产生一股强大的拉力。其次,心态迁善的动力还来源于他不再仅仅把目标当做一件事情来完成,还愿意把完成目标的过程视为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过程,主动地透过完成目标的过程、情况来衡量自己的提升情况。第三,他明白自己没有达成目标的根本原因不在外界而是内因,从而愿意用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自我反省。
在心态迁善这个环节里如何知道你已经做到位了呢?检视点如下:
* 被教练者意识到心态调整有助于达成目标;
* 被教练者看清了内心里妨碍自己达成目标的信念、观点;
* 被教练者开始愿意正视自己、不再抗拒教练的回应;
* 被教练者开始在心态上表现出正面积极的调适意愿和行为。
(四)、行动计划
令客户提出可支持其有效达至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
当被教练者心态迁善之后,教练的工作就是协助他做出具体规划。如果说,在厘清目标的时候,教练要带客户从表现性目标中挖掘愿景的话,到了行动计划这个环节,教练就要带客户分解表现性目标,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任务清单。在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候,有一个系统对我们很有帮助,这个系统简称“S.M.A.R.T.系统”:
1、S (Specific) - 明确的
2、M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3、A (Attainable) -可达到的
4、R (Relevant) - 相关联的
5、T (Track-able) -有检视点的
在行动计划这个环节里你如何知道你已经做到位了呢?检视点如下:
* 被教练者明确提出自己要实现的成果;
* 被教练者详细订出具体的操作行动清单;
* 被教练者制订的具体行动与要实现的成果紧密关联、方向一致;
* 被教练者的行动计划有清晰的检视点。
总结:教练步骤与教练能力的关系
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的教练步骤,却是教练理论的重要框架!是整个教练技术运作体系中的枢纽。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四个教练步骤是确保你做好工作的流程,而四种教练能力则是你完成工作的需要掌握的技能。教练步骤让你清晰做什么是对的,而教练能力则帮助你把事情做对。
如果说教练是一位将军、教练过程是一次战役的话,那么教练步骤就是战役的部署,而教练的四种基本能力就是作战中需要的各个兵种。也就是说,进行教练,我们需要用四个教练步骤来铺排整个的教练过程,而具体每个教练步骤的实现,都需要四种教练能力的综合运用。
也可以说,教练步骤与教练能力之间是一个“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教练步骤是宏观方向,有了它,我们每时每刻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努力的方向、要实现的目标。而教练能力则是具体的战术动作,这些具体的战术动作帮助我们或“围魏救赵”、或“欲擒故纵”、或“擒贼擒王”,一步步攻城略地、实现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东打一枪、西放一炮”,或者被被教练者带进事件的迷魂阵。我们说,教练是一个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这个方向、策略性的把握,靠的是教练步骤,而如何实现,则要靠教练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华为干部管理21条军规